速速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从大学教师开始 > 第三三五章 新发现

第三三五章 新发现

大,而且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幸亏沈光林当时前瞻性的工作做的也比较足。

    当初为了让职工们改善居住条件,沈光林让人修了一大片生活区,全是7层高的居民楼,带暖气带下水管的,住的可舒服了。

    工人们有钱了,购买自家产的电器难道不应该嘛,虽然发点代金券,公司还可以赚取一波利润。

    现在房子真的不值钱,沈光林规定了,员工们只要在厂里工作满十钱,这套房子就可以是自己的。

    这不就相当于白送么,难道谁还会辞职不成?

    而且,长城电器在全国可都是有名的,还是周筠代言的,谁的脑子傻了才会走。

    据来的早的老员工说,周筠还来过工厂呢,人长得特别好看,就跟画上的人一样。

    沈光林召开了新职工座谈会,问问他们生活上有没有什么难处。

    没有难处,一切非常好,完全超出预期了,比以前真的是好太多了,他们现在浑身充满了干劲。

    在倾听过职工们的心声之后,沈光林有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

    要不,把通县农场的所有职工全部迁移到长城电器来吧?

    这样通县农场就是一张纯净的白纸了,一切从头再来,作画也更方便一些,省的有些人倚老卖老影响团结。

    反正现在有那么多未就业的知青呢,难道还怕招不到人呀。

    刚好趁着这个机会可以招收新员工嘛,这样不但解决了青年的就业问题,还能给他们一个新家。

    人都是一山望着一山高的。

    沈光林最初的攻略目标是雄县农场,可是真的过去考察之后就发现,人家生活富足的很,生物科技公司没有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

    做事情还是要顺势利导呀。

    雄县的情况不同于通县,通县农场的生活条件就相对艰苦多了,就这样,里面还有不少苦熬着的知青呢,他们的家最远在川省和彩云,全国各地的知青都有,但是他们在这里坚持着不肯走,就因为这里是京城,是首善之地。

    万一有个机会能够留下来呢。

    现在好了,苦尽甘来了,留下来的机会来了。

    农场的原职工们刚好可以去长城电器,就用长城电器的优渥条件来吸引他们,腾出地方之后等到明年就可以大展拳脚了呀。

    反正生物科技这边已经培养了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刚好可以分流一部分人到通县去,毕竟都是京城境内,远一点怎么了,可以加工资的嘛。

    沈光林难得来一趟津门,楠开大学的对他的到来自然是殷勤备至。

    可是,他们话里话外似乎也透漏了一个意思,咱们这边什么时候才能够出个像样的成果呀。

    京城大学和五道口技校联合实验室做的超导材料的成果早就已经轰动全国了,这次媒体的宣传重点是苏教授,但是知情人都知道,沈光林是开拓者,也是实验室负责人,少不了他的一份荣誉。

    同样是联合实验室,在津门的京城大学楠开武田制药联合实验室已经成立有段时间了,楠开大学也是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的,这不,眼看着年底了,要是不出点成果,面子上也过不去。

    可是,又能出什么样的成果呢?

    是光伏太阳能领域的还是足球烯领域的?

    在光伏领域沈光林还是个学生,他是来学习的,他只知道将来应用最广的太阳能电池是晶硅组建,最开始是多晶硅,后来是单晶硅。

    至于足球烯,现在已经研究的差不多了。

    再研究下去就是要研究开孔反应了。

    所谓开孔反应,就是通过化学手段选择性地切断富勒烯骨架上的碳碳键来制备开孔60的反应。

    60开孔后就可以把一些小分子装到碳球中,如氢、氦、锂等。

    在真实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孔60是在1995由伍德等人完成的。

    沈光林似乎看到过一则报道,说是全世界最贵的材料,好像就是足球烯,他们是把60开孔,然后放了一个n进去,这种物质能够制作原子钟,据说价格达到了每克10亿元。

    沈光林到足球烯实验室的时候,发现他们根本没有在做实验研究,而是在做临床实验。

    公司果然就是公司,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第一原则就是赚钱。

    因此,他们一边想着解决足球烯的产能问题,另一边则是想着尽早的投入生产应用。

    沈光林过来的时候,实验室的负责人有点沮丧,似乎实验进行的并不顺利。

    “沈桑,60这种物质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是恐怕它不能用于医药内服。”

    不可能呀,沈光林是知道的,这种东西是能够抗衰老的呀。

    听过负责人的详细汇报,沈光林这才发现的问题的所在。

    因为,他们进行的一期临床实验结果不理想,这还是第一阶段呢,结果就发现不少小白鼠发现了石棉状的病灶,这是不良反应啊。

    能内服,这就是长生不老药,不能内服,对于武田公司来讲就是大打折扣啊,难道只能做化妆品吗。

    沈光林看到这个现象立刻就明白了,这恐怕不是60的副作用,这恐怕是碳纳米管的副作用啊。

    甚至都不用做电镜实验,沈光林就能明白,这种物质想都不用想,就是碳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