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大炎不良人 > 第四百零一章 局势堪忧

第四百零一章 局势堪忧

管是出城作战,还是守城作战,对于炎军来说,都是不利的情况,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事情。

    西征军从去年四月份出征的时候,是三十万人,到了西洲的时候,跟镇西军汇合,拥有了四十万大军,一路上攻城拔寨,连下六国,战绩是很大的,而战损也是极大的,四十万的军队,除了必然要留守大后方的一部分军队之外,剩余的军队,在连番作战之下,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这一场战役当中,西征军前前后后损失了十几万人,战死的尚且不去说,受伤的将士可不少啊,虽然后面又陆陆续续的补充了几次兵员,但是,战斗力说实话,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

    从去年入冬之后,西征军西征的脚步就停下了,而朝廷对这次西征连下六国的战果,已经非常满意了,有不少人都在主张撤兵,更有甚者,觉得西征军应该放弃已经打下的六国疆土,退回西洲城,可以跟西域进行谈判。

    千万不要觉得危言耸听,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觉的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疆土,就这么拱手让人了,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对于那些官员,尤其是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长安的官员来说,他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利益。

    疆土打下来了,该掠夺的东西都掠夺了,该拿到的好处都拿到了,而西域又如此的贫瘠,继续握在手里,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负担,加重国库的财政压力,既然如此,还不如还给人家,趁机再捞一把好处。

    反正已经赚了,不如再赚一把,在这些人看来,一块不毛之地,贫瘠之地,还给人家也无妨,大不了,过几年再打下来,再掠夺一次就是了。

    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可不在少数,这一点儿,从去年入冬之后,后勤补给跟不上,也没有再有新兵补充,就可以看的出来。

    当然了,真正作为肱股之臣的人,肯定不会这么想,可是,他们不这么想,有人这么想,内耗就此而展开了,前方的将士在浴血奋战,后方的朝臣们在忙着扯皮,打嘴仗,如此一来,其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军队内爆发瘟疫的事情,更是让这些人找到了理由撤军。

    瘟疫如果得到了控制,那是本分,无功无过,要撤军,如果瘟疫没有得到控制,那就是罪过,更要撤军,而且还是不得不撤。

    是不是觉得很窝心,很难受,其实,这是正常的,政治有时候就是这样,尤其是在皇权时代,不要幻想着,朝堂上下一片和谐,团结一心。

    为官者,不怕你做事儿,就怕你做不成事儿,有些人是自己不想做事儿,也没有那个能力做事儿,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阻拦别人做事儿,自己做不成事儿,他们也不想别人做成事儿,把别人拉到跟自己一个水平线上,是很多人的想法。

    所谓的中庸之道,有时候说白了,就是如此,大家都站在一个水平线上,大哥不说二哥,那就很好,很和谐嘛。

    朝堂之上的勾心斗角,西征军当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作战之初,自然是全军上下团结一致,可是,在取得了战果之后,尤其是胜利之后,这种团结就会出现破裂。

    就拿西征军当中的这些高层将领来说,童真和许凯歌是想要继续西征的,而殷元魁、秦之豹等人,是想要保住已经到手的果实,不敢继续西征,继续扩大战果,而房子墨等人,自然是中立派。

    是继续打,还是撤兵,亦或者是停滞不前,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再加上朝堂之上的争斗,这个问题就无限的扩大了。

    西征军内将领们的想法,其实,远在长安的炎武帝还有那些肱股之臣,心里都是有数的,可是,他们却什么都不能说,这就像朝堂之上的那些争论一般,没法说。

    炎武帝为何要钦点许一凡来西征军当参将,真实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很明显的用意,是所有人都清楚的,那就是他要借助外力来打破这个僵局。

    岩门镇的袭杀,真的是意外吗?

    许一凡抵达康城之后,跟西征军将领之间的博弈、矛盾,真的只是因为理念不同吗?

    一切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了。

    岩门镇的袭杀,本身就很不合情理,在距离西征军大本营不到百里的地方,居然会出现三百人的高武队伍,本身就不合乎情理,要说西征军当中没有人插手,没有人参与其中,那是不可能的。

    进入康城之后,双方之间的矛盾,许一凡被迫立下的军令状,还有之后遇到的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真的只是偶然吗?

    大臣与大臣之间的博弈,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博弈,朝臣和皇帝之间的博弈,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也不会停止,许一凡之所以暂时没事儿,那是因为他现在还没有触及到大部分的利益,一旦他触及到了这个雷区,就许一凡这种在军队当中,毫无根基的人,想要做成事儿,想都别想。

    当然了,这些问题都跟现如今,殷元魁他们面临的事情没有太大的关系,至少,暂时没有太大的关系。

    现如今的问题是,要不要出城作战,如果要出城作战的话,谁带兵,带多少兵马,仗该怎么打;如果不出城作战的话,该如何防守,防守到什么程度,是始终坚守康城,还是边打边撤,亦或者是直接放弃这里。

    这些问题,才是目前最最重要的问题。

    殷元魁很为难,他确实很为难,就他个人而言,自然是不想撤,也不能撤,一旦他撤了,那他之前打下来的功劳,可都没有了,本身就是戴罪之身,牵扯到了数万人的生死,岂能轻易做决定?

    可是,不撤兵的话,现在这场仗怎么打?

    目前,双方是二十万对二十万,可是,根据斥候最新探查到的情况,西域联军后方的三十万大军,已经距离安德烈的二十万大军不远了,一旦他们汇合,那就是二十万对五十万。

    虽说,守城战比攻城战好打,可是,这也是建立很多因素上的,一旦据城死战,那时间和伤亡,就会呈现几何倍的增加,殷元魁能做到吗?或者说,后面朝堂上的那些人,会给他这个机会做到吗?

    据城死战,这还是建立在军心不散的前提下,如果军心溃散,别说死战到底了,恐怕打着打着,就会有大量的逃兵。

    最重要的一点儿,那就是西征军有没有后援的问题。

    虽然,西北三洲还有后援部队,可是,人数也只有十万而已,如果朝廷不继续增兵的话,就殷元魁手上的这点人,能打多久?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大炎王朝从前年开始,决定用兵的时候,就不是单线作战,而是三线作战,朝廷不可能一味的只顾忌着西北这边,他们还要顾忌到北方和南方,就算增兵,就算有后援,估计也不大,也不多。

    除此之外,还要一个在场所有人都不愿意提起的问题,那就是以康城为要塞,据城死战,到底值不值得的问题。

    从西洲城到康城,这些疆土原本是属于西域的,算是抢过来的,为了这片贫瘠之地,真的死战到底,让无数将士客死他乡,真的值得吗?

    殷元魁为难啊,而在场的这些将领也很为难啊,不思进,先思退,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兆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