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一百章 木鹿城(3)亲卫营的秘密

第一百章 木鹿城(3)亲卫营的秘密


    在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门口径只有70毫米,身长只有700毫米,重量只有两百斤的山炮能够以大约200米/秒的初速度攻击远在六里之外的目标,不过那是在新式火药的情形下才能达到的。

    在眼下,虽然在孙秀荣的亲自过问下,黑火药的配方、炼制、保养已经达到了后世清代的水平,但终究威力不足,其带来的动能大约是新式火药的五分之一,由于炮身越长,炮弹的初速度就越快。

    于是,要达到后世小山炮的效果,用黑火药推动的火炮的身管比就不能小,比照山炮,其最小的长度也应该在三米五以上,但考虑到此时的钢材,炮壁普遍较厚,一丈多长的火炮,确实配得上“加农炮”三个字,加上厚厚的炮壁,没有几千斤是不可能的。

    而大秦国的四轮偏厢车最大的负载是两千斤,有效荷载则是一千斤,因为在那样的情形下可由两匹驮马轻松拉起,并且对于偏厢车的劳损最少,可以长时间使用。

    于是一千斤就成了大秦国工部研制新式火炮的重量上限,当然了,按照大秦国一贯的做法,炮架、弹药是分开装的,实际上一套完整的火炮也是有两千斤的,但若是分开装,到地儿了再组装也来得及。

    最后,孙秀荣放弃了身管比,还是选择了口径,新设计的火炮口径有三十公分宽,身长却只有两米一,若是要达到后世山炮那样的射程,那必须要三米五才行,于是,这样的火炮就只有六成的威力,但这样也有一千八百米,也就是大约三里半的射程。

    在敌人完全没有如此远程武器的情形下(投石机远远达不到,精度也差的远),这就够了,这样的武器若是用在船上,抵近一百米以内轰击,那将是敌人的噩梦。

    用在陆地上,隔着三里多路的距离,也是相当的从容。

    最终秦军千斤火炮的各项参数是:

    炮身长210厘米;

    炮管内径30厘米,外径33厘米,也就是说,炮壁的厚度为三厘米;

    这样算下来,单论炮身,只有四百九十斤!

    算上用以吸收火炮的后挫力、稳定炮身的四百九十斤的炮架,以及一份五百斤的弹药,一套大秦版的千斤火炮可由两辆偏厢车轻松拉走,还多了一份火药。

    这样的火炮粗短厚实,可以装载一枚直径为三十公分,重量达两百斤的实心铁弹!

    要推动这样的铁弹,最少需要五十斤火药才行!

    于是,装填这样的弹药也是一个技术活,但这也没有办法,在康城时,孙秀荣试过,直径少于三十公分的炮弹对于此时流行与波斯地区、科萨汗国、罗马帝国大多非常厚实的城墙毫无作用,除非你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那样的事显然不是他想要做的。

    而三十公分、两百斤重的炮弹,在大秦国已经用上这个世上最先进的淋钢法冶炼铁料,并学会了添加锰料的情况下,三公分的炮壁厚度是最少的,否则炸膛也是一定的。

    两百斤,四个炮兵用一个网兜也就拎起来了,幸亏他一开始就编制了大量的炮兵,否则若是精打细算,临到头还是会捉襟见肘的。

    这样的火炮,自然比不上后世明末清初时分无论是大明、大清(其攻破扬州城、潼关都用上了需要十几头牛才拉得动的几万斤的重型火炮,西方人的战列舰上的火炮更是动辄几千斤)那些火炮的威力,不过,只要找出合适的地方(城墙最薄处),抵近轰击,只需半日就有效果。

    这种火炮若是用在船上,只要击中,一枚就足以毁灭一艘大船!

    这种“没良心”的火炮若是施放散弹,可以将一包包含六百粒、每一粒约为一两重的大号铅子以惊人的初速度喷出,喷出后立时在前方约莫六十米的地方形成弹幕宽度约为五十米的散弹风暴,那种上下左右四十五度急喷而出的散弹风暴。

    这种风暴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完全没有!”

    跨入捷詹堡附近的绿洲后,孙钊渐拍了拍一辆偏厢车上装载的乌沉沉的千斤、被秦军戏称为“共工炮”(连不周山都能触倒,自然厉害)的火炮,这心中的感叹不禁油然而生。

    不过,想想都知道,这样的火炮对火药、炮弹的消耗实在太过惊人,就连财大气粗的大秦国也不可能让其连续轰上多日才罢休,那样的话,大秦国在几年内就会宣告破产。

    但无论如何,有了共工炮的加持,对于拿下木鹿城,所有的秦军都是信心满满。

    这才是亲卫营最大的秘密。

    当然了,这样的利器普通的营头并没有装备。

    差额配置,才是孙秀荣一直以来的平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