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速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振奋新明 > 第五十八章 马家河的农民带来了大难题

第五十八章 马家河的农民带来了大难题

  大管事委员会会议,对这事的讨论结果是,对马家河附近的村民正常收税就可以了,大不了对他们的税比满清少一些。具体的执行办法是十税一,这是历来被认为最合理的农税标准,只要不收其他的苛捐杂税,村民们都不会有意见。

    这个管事委员会还是不成熟,考虑问题的方向也仅仅局限在怎么解决,目前摆在眼前的税收问题。而没有考虑如果对马家河收税了,那么现在振川城的行政该怎么运行。

    这不仅是一个马家河的问题,假如以后占领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振川城就会成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存在,长次以往肯定会有人有意见,振川城的待遇相比其他地方实在是太好了,这儿的人是不纳任何税的,而且所有的事都被振川城给安排了。

    往深里说就是马家河的纳税问题,牵扯到了李振新整个势力的政权化。尽管现在只是一个小镇的事,可这问题既然已经发生了,那就尽早解决。任何制度,在微小的时候就要把方向定好,不然越拖的后边,改革起来越困难,很容易变成但凡一改革,就会伤筋动骨。比如后世九十年代发生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成功的,但也无可避免的伤害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让很多人骂娘,同时一些方面也因为阻力而改革的不彻底。

    不说后世的事情,就说大明朝,最后坚持不下去,搞的整个政府瘫痪的原因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最开始的制度有重大缺陷,后来的人不是没看到这个缺陷,而是只要一动就脑梗,不改革是难以为继,一改革就是立马作死,沸反盈天,国政不宁。

    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一刀切,不管是振川城还是马家河都一体纳税,这样所有的隐患都排除了。可现实情况是,条件不容许,振川城现在的所有产业理论上说都归李振新所有,要收税主要收他一个人的税。对其他的商贩也不好收税,人家到你这儿来是进货的,可你既要赚人家的钱,还要收人家的税,这么瞎折腾还不如干脆给商品涨价,还少了很多麻烦。

    对自己征税,李振新倒是能下的了狠手,可税额标准怎么定?目前所有的公共开支都依靠这些产业来维持,如果按纳税率来说估计都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了,这个标准高的离谱,用到其他人身上绝对是行不通的,但税收制度肯定是所有人都平等的。与此同时,目前的情况是整个体系都公私不分,很多事都区分不了到底是归公家做还是归振川城来做。

    最要紧的是目前的也没有一个政权化的管理机构,现在的各级管事委员会其实是属于振川城公司的管理机构,绝大部分服务内容都是为各项产业进行服务的,即使是牵扯到一部分民事的问题,也是附带性的,一点独立性都没有。更何况现在重新法一个独立的行政班子也意义不大,除了马家河那几百户村民以外,剩下的都是振川城的人。

    总得来说,马家河的村民们可是给李振新出了个大难题,而这个难题其他人都觉得这都不是事。